Skip to main content

2023年夏天,我去了一趟敦煌。

去敦煌的缘起,是因莫高窟,因王道士,因藏经洞,因反弹琵琶,因鸣沙山,因月牙泉……理由找得太多,就忘了最初的由头,最主要还是因为天太热,想偷懒摸鱼吧。在开开心心嗨了几天返程回家后,细想能惦记和回味的,却是敦煌街头的红柳羊肉和敦煌博物馆。

敦煌不大,约18万人,差不多于武钢当年在青山区的职工人数,沙市更小,四周高耸沙丘里的一块绿洲。徒步城南到北从东到西,估计也就四、五十分钟,当然穿高跟鞋的另计。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最快最全的智汇处,当然必须要到博物馆打卡。

敦煌博物馆,设计和陈列与其他博物馆也没太多特别之处,但我却在里面停的最长,待的最久,只是因为带着博物馆的耳麦。

在每一件展物前,按下对应数字,就可以通过音频清晰听到关于人物、器皿、物件介绍和历史由来。我就沿着历史的长廊,在每件展物前驻足、观赏、聆听,听着足下土地由最初的水草丰盛绿杨黄花到现在的灰岩戈壁漫漫黄沙,最后的讲解在王道士苍凉命运中呐喊结束:我也没有办法啊,我向上面反映了五年,打了无数申请,请求修理洞窟,没有人给我答复啊…..

王道士是我们今天的民族罪人,是因他把珍贵的经书藏物卖给了外国人,他卖经书藏物是因为没有钱来维修已破败的洞窟,文物换的几百两银子,都用在维修保存经书藏物的物理空间中。国民罪人,这个指责不管实际缘由如何,只能由他来担,因他是操作者,也是最基层者。

步出博物馆,我发现,敦煌已算是我最了解的中国城市之一,甚至超过了我现在住了几十年城市和我的故乡,而这个了解,也就是因为我安静在敦煌博物馆待了几个小时,我能安静待在博物馆几个小时,不过是因为那幅小小的耳麦和耳麦里全面详尽的讲解内容所吸引。

博物馆就是做了一点点改变,就不再让进去的人走马观花,而是身临其中。

也是理解了一个黄沙茫茫的巴掌之地,能赢得世界目光,国人的首肯,是那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真真正正的投入了热爱、努力、创新和改进。

努力的人,努力的群体,值得更多的掌声,更值得收获鲜花、善意和金钱。

前几天,遇到故友聊天,谈到经验,突然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经验,只是因为时间累加而积累的故事和事故,而每天都有新技能在解锁,新知识在打开,那么我的阅历经历,是一个智库还是一个桎梏呢?

想到这点后,我立即闭了嘴,人家因年长而尊敬你,可一个人不能因为长了白发而肯定自己的正确否定自己的不足,也许正是经验把新的问题解决途径和团队引入到旧的轨道而不知,看不清不足点。

改进和创新,实际是直面自己的不足。当我们背负一些历史和阅历包袱时,就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若没有包袱,就敢于直面问题,但随着时间推进,积累了一些东西,就开始害怕失去,不敢不想去改进,怕不小心惊动了奶酪利益。

我很喜欢我年青的同事们在办公时炫些办公技能,我知道就是这些小技能改善和叠加会带来工作流程修正及工作效率的提升。我希望他们一直年轻,不受包袱所累。

就是一个小小改进,让我永远记住了敦煌博物馆。就从一个小小改进开始,人人都共同努力,让市场回暧,繁花大地。

Anna

2024年1月18日